TOP
關閉

危機管理,始於預備而非應變

  • 2025-04-11 23:21:00

當我們提及「危機管理」,許多人直覺會想到企業公關災難,或社會新聞中的名人翻車事件。但危機管理,其實不只是應對事件的手段,更是日常中一種積極的準備與溝通策略。

 

我長期從事口語表達與媒體公關教學、並輔導各類企業與公部門,時常提醒受訓者:「危機管理不是在危機發生後才開始,而是從平常的每一句話、每一個行為就開始。」這也是為什麼現今的溝通專業者特別強調「預防性風險溝通」。

 

危機來臨時,一個團隊的準備程度與默契會直接決定事態的嚴重與否。沒有經過預備的團隊,如同在風暴中無圖航行的船隻,容易失去方向與信任。

 

社群時代,形象無所遁形

數位社群媒體的快速傳播,讓過去的錯誤不再只是歷史。過去的一段影片、一句脫口而出的話,往往在危機中被放大檢視,甚至成為壓垮信任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
 

曾經有學員問我:「老師,我以前講過的話真的會那麼嚴重嗎?」我的回答永遠是:「社群記憶比我們想像得久,也冷酷得多。」這正說明,現代人必須擁有高度的自我媒體管理意識,主動經營個人品牌與語言責任。

 

言行合一,是最基本的危機預防

在公共溝通場合,無論是發言、直播、簡報、還是社群貼文,每一句話都可能是形象的投射。一句以為是玩笑話的輕率之語,可能引爆信任危機,尤其當我們代表的是一個組織、一個品牌、甚至一群受眾的信賴。

 

危機管理的核心,在於言行合一。當個人與團隊都建立起高度的自我察覺、謹慎言行的習慣時,所謂的危機將會大幅減少,甚至不會發生。

 

危機中的關鍵資產:團隊支持與持續學習

危機是試煉也是轉機。一個能在危機中互相支持的團隊,會因此凝聚得更緊密,建立更強的信任基礎。而個人在面對壓力時的學習與反思能力,更會成為轉化危機的養分。

 

多年來,我帶領無數團隊進行危機模擬與對話訓練,我始終相信,錯誤不是終點,而是修正與升級的開始。當組織願意正視問題、建立持續學習與反思機制,危機就不再只是風暴,而會成為蛻變與再造的起點。

 

危機,是考驗,更是契機

在這個一舉一動皆有可能成為公眾話題的時代,危機管理早已不再只是高層的責任,而是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素養。它考驗我們的準備、覺察,面對錯誤時的態度與勇氣。從言行到形象、從個人到團隊,唯有在平日建立穩健的溝通文化與應對機制,當風暴來襲時,我們才能有方向、有力量地前行。危機管理,說到底,是一種對未來的責任感,更是一種對信任的守護力。

 

▲黃瓊儀 南臺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助理教授

 

作者簡介|黃瓊儀

現任南臺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助理教授,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,專長於危機溝通、媒體公關、口語傳播與整合行銷策略。曾任傳播公司企劃總監與南臺科大秘書室副主任兼公關組長,並擔任多所大學講師與政府單位溝通顧問,深耕公關實務與新媒體傳播。著有多篇媒體素養、性別平等及傳播教育論文,致力於推廣口語表達、正向溝通、媒體溝通與形象管理之教育。

您可能有興趣